【散文】收藏杂记(三篇)
收藏杂记(一)
襄阳土漆篇
我收藏的两副镇纸是2013年一次逛襄阳古玩城时花五十元钱购买的。这两副镇纸均出产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工艺美术厂用一般木材制作的。一副上面刻有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铬》中的一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还有一副刻写南宋诗人陆游《文章》中的一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时感觉两副镇纸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文化气息,所以就买下了。
2014年上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襄阳古城墙下发现了李庆山老师傅的“漆艺阁”。与其交谈中对李师傅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使用中国传统的“土漆”(学名髹漆,俗称国漆)制作手艺,并发扬光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非常敬佩,便蒙生了将具有“文化大革命”时代特征的镇纸,用古老的土漆装饰后予以收藏的想法。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李师傅后,他非常支持,表示要用最好的工艺让镇纸达到“亮如玉,明如镜”的效果。
“土漆”制作,需要在温度20—30度、湿度70%左右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须用土漆在木器上反复多次涂刷、晾干,形成一定的厚度后才能开始推光。由于镇纸上雕刻的诗句过浅,所以多次刷漆后字迹已经不太明显。如想保留诗句,就必须将镇纸上的字重新刻深,思来想去最后放弃了,就制作成了现在这一净面的镇纸,两句诗句也就掩盖在了土漆之中和镇纸永远溶为了一体。
2014年8月,当我从李师傅手中接过已经制作完工的两副镇纸时眼前忽然一亮,感觉真是漆黑铮亮,光滑如玉呀!现在,李庆山老师傅(祖传第五代)的土漆制作正在通过政府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藏杂记(二)
瑞木堂篇
在襄阳喜欢根雕一类的藏友中,提起瑞木堂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了。在我所收藏的杂项藏品中,大多都来自襄阳瑞木堂。我自己对瑞木堂根艺欣赏有加,是因为它的作品都非常生动、逼真,打动人的心灵,用三句话九个字来形容,就是“用料好、构思巧、工艺精”。
瑞木堂位于襄阳旅游生态岛鱼梁洲上。这个堂号听起来十分雅致,但到那一看其实非常简陋,有点“名不符实”的感觉。两间门面房一间半用于堆放各种材料,还有小半间用于接待来客和存放工具。加工只能在门前的台阶上进行。瑞木堂以红木根艺创作为主,稍带给需要配座的人加工一些底座。遇到特别要好的朋友拿来材料要求加工时,出于友情磨不开面子也收一点活,但是非红木一般是不接的。由于加工的根艺大多已被藏友提前或者在加工时就已被人预定,所以,一般人很难看到已制作好的成品。瑞木堂给外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黑漆漆,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小作坊。
襄阳瑞木堂的老板姓谢,名强,是一个身材中等偏瘦,年龄约四十六七岁的中年人。谢强有丰富的阅历和曲折的经历,在与其交谈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睿智、干练、敏捷和耿直。谢强今天能够走上创作根艺这条路并小有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小时候对绘画的偏爱和制作根雕的兴趣。绘画基础为他的创作构思提供了源泉,而精湛的木工手艺则为他的根艺创作开辟了捷径。
谢强是我在收藏之路上遇到的很好的朋友,我一有空就会到瑞木堂找他聊天。谢强从来没有对我慢待过,只要我去了,他一定放下手中的活来陪我。沏上一壶茶,拉来几个小板凳,我们边喝茶,边聊天,光聊红木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在聊天中我逐渐了解了谢强,也从他那学到了不少有关红木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些分辨真假红木的技巧。虽然我比谢强年长,但我每次仍然称呼谢强为老师。老话说的好嘛,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红木知识和根艺方面,谢强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收藏杂记(三)
根艺、红木创作篇
根的艺术中有一种是根雕,以雕刻为主,天然为辅。还有一种是根艺,根艺作品要巧借天然,雕刻为辅,两者统称为根的艺术。襄阳瑞木堂的根艺作品为什么讨人喜欢?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它随根就形的独一无二性和刀削斧修、天人同创的纯手工制作。瑞木堂的作品个个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妙不可言,令人百看不厌、千品不腻、趣味无比、其乐无穷,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收藏赏玩。
襄阳瑞木堂的根艺作品大多都选用老挝大红酸枝的树根作为原料。老挝红酸枝,属黄檀属红酸枝木类,是清朝三大贡木之一,主要产于老挝,数百年方可成才使用。由于老挝红酸枝花纹美观,材质坚硬,耐久,所以目前已成为贵重家具及工艺美术品的首选用材。
谢强在创作一个作品时,始终坚持化“腐朽为神奇”的理念,没有构思成熟前决不贸然动手(一是材料的珍贵稀有性,二是个人风格)。一旦考虑好,出来的必定是一个近乎自然原形,具有独特神奇魅力,世上绝无仅有的艺术孤品,这也是藏友们喜爱的关键所在。襄阳瑞木堂的主打作品是老挝红酸枝根艺竹子,我自己收藏的也有这类作品,形态各异的竹子逼真度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据说襄阳市专画竹子的画家庄重老师看了谢强的红木根艺竹子后也是赞不绝口,还将其做为珍品收藏。
在和谢强的接触中我深切感觉到,他是一个十分善于观察事物和注意从与人交流中捕获信息的人。这些好的品质,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些随树根形而制作的盘根错节、拐来扭去的根艺竹子和荷叶。我曾经不解地问过他,真有这种形状的竹子吗?他当时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此类形状的竹子标本和荷叶标本给我看。哇,那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作品完全是现实生活的复原呀!在谢强的创作中,还有一个叫一叶竹的作品,就是他从画家庄重的书画作品中吸收并借鉴而来的。
人们常说,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才能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成为被老百姓喜欢的艺术。在这一点上谢强做到了,他在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喜爱他作品的藏友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待续)
安强于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四日草成